今天看到的一篇文章:
膽識567全民大調查  文/盧智芳 2005年5月 Cheers雜誌
請直接點一下上面的連結去閱讀!
(全文轉貼如下:)

膽識567全民大調查


文/盧智芳 2005年5月 Cheers雜誌

不管你是幾年級,人生中總是有些時刻,你要跟未知賭一賭:「好,就這麼拼了!」

5年級:我要轉業

5年級的鄭國正,曾經在中天電視做到新聞部副總監,負責所有新聞的規劃與操作。但是去年底,他實在看不下去電視圈盲目追逐新聞、收視率惡性競爭的生態,這個13年的媒體人起了轉行的念頭。

由於「喜歡吃東西」,鄭國正過去認識不少食品界的朋友,他評估後,打算創業做食品加工。

「放棄原來成就所需要的勇氣,比適應新的環境更大,」鄭國正說。剝離工作賦予的影響力,還要面對經濟不安全感,與周遭關心的眼光,中年轉業比任何事都需要承擔。

然而鄭國正沒有回頭。脫下襯衫,走出冷氣房,他在他的「兩人公司」中穿著T恤、短褲,身兼經營、採購、業務、送貨……,除了調配食物醬汁以外,什麼都做。他忙得很快樂,因為比起過去工作中有太多妥協,「現在我在做的,是我的事業。」

6年級:我要實現自我

6年級的陳怡萱,台中女中畢業後,以第一志願考上清華大學物理系。大三上學期,她發現自己並不那麼適合物理,反而對藝術更有興趣。於是在BBS站上發表一篇文章「用微笑祝福我」之後,決定休學重考。

不要清大的學歷,等於不要一條鑲著金邊的前途。不只父母、親戚,連不認識的教授都跑來勸這個「脫隊的好學生」回頭。

「我有個東西想去追求,我要對自己負責,」陳怡萱說。既然不想走理工這條路,勉強念完也沒有意義。於是她開始白天到圖書館K書,晚上到私人畫室學畫。拼了4個月,又以第一志願考上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。

如果沒考上,陳怡萱可能只剩下高中學歷。但即使如此,也阻擋不了陳怡萱的決心:「摩西是先把杖放下去,水才分開的,一切都準備好才動,那就不是真的信心,」本身是虔誠基督教徒的她援引聖經故事說。

7年級:讓我上第一線

7年級的林奐名,23歲,政大新聞系畢業,政大新聞研究所一年級學生。他從來沒有出國留學過,靠著英語輔系的訓練及自學,去年擔任「台北縣石門國際風箏節」的記者會、開幕典禮、頒獎典禮英語主持人及口譯員,「在台上的時候,我會忍不住發抖,」林奐名描述。

但經過那一次歷練,後來林奐名好幾次成為英國國家廣播公司(BBC)記者來台報導的助手,協助他們完成立委選舉的採訪。今年326大遊行,林奐名拿著BBC的麥克風站在媒體區,周遭的記者全比他大上好幾歲。年輕的林奐名不再怯場,對親自體會歷史性的一刻非常興奮:「真的很震撼!」他說。

不管是創業、實現自我,還是在舞台上面對群眾,每個人都會面對這樣的考驗:在關鍵的時刻,敢不敢站上一個從沒站過的位置,接受一些超出自己本來能力範圍的挑戰。

那最後「推你一把」的力量,是一種眼光、意志、判斷,甚至包括後來能承受多少風險、能不能堅持下去的能力,簡單地說,稱它為「膽識」,英文叫做「guts」。

為什麼在今天來說,膽識特別重要?

能力與膽識決定成功

因為不靠膽識踏出第一步,就不可能播下成功的種子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,也是全球知名經濟學家梭羅即指出:「有膽識的冒險,雖然有失敗的可能﹔但沒有冒險的膽識,注定會失敗。」

在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對大學生提倡的「五識」中,膽識也是其中之一。

劉兆玄認為,知識經濟時代,創新是附加價值最高的活動,而創新往往來自去做沒有人做過、失敗風險很大的事。「我們從小到大聽到最多的教誨,都是『中規中矩』、『按部就班』。你一想就是規,就是矩,還要在中間,突破就不大了,」劉兆玄說。沒有「有膽識」的國民,又何來「有膽識」的社會?

膽識,影響個人、企業與社會的格局。膽識的重要性,在這次《Cheers》雜誌「膽識567全民大調查」中清楚顯現。決定成功的因素裡,年輕人看重膽識的程度,僅次於能力。

同時,近8成的受訪者都認為,他們比自己的父母更有膽識。

這一代自認比上一代更有膽識,大環境的轉變功不可沒。抱持同樣觀察的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指出,少了經濟的壓力,社會價值觀多元發展,確實讓年輕人更有本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。像他的女兒法律系畢業後投入社會工作,就是為了忠於自己理想。

觀念與行動的矛盾

然而,雖然成功需要膽識已經是共識,但落實在生活與行動中,卻出現另一種觀念與行動的矛盾。

有高達39%的受訪者認為,自己的做事風格是「先思考再動手」,而且不會嘗試太大膽或沒人做過的行動」。只有28.7%的人同意,思考之後會樂於嘗試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。

另外,也有13%的人表示,做事總是思前想後才動手,所以常因為太謹慎而錯失機會。
而先出手再慢慢修正的「行動派」,比例只佔了15%。

若分世代來看,5年級在「先思考,再動手」的比例上,又明顯高過6、7年級。

為什麼會有這種落差?與年輕學子互動頻繁的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認為,生活優裕變成年輕人的另一種包袱。

洪蘭以自己的父親「一生養一口」的哲學為例,既然只要把自己養活就很了不起,沒什麼東西輸不起,也沒什麼物質需求非要滿足,反而可以無所顧忌的衝刺。洪蘭看到很多新生代因為眼前的生活很舒服,想到往前衝的結果可能比現在更糟,就不去了。

問題是,衝勁如果不在年輕時達到巔峰,只會隨年齡不斷下降,這是5年級生更習慣「三思而後行」的理由。「學術界的說法是,35歲以前沒有成名,就不敢要你了,在數學界是25歲,唯一的例外是建築,到42歲,」洪蘭舉例。時間的壓力其實非常大。

或許正因害怕改變現狀,大家的觀念顯得保守。譬如,對一件從沒做過的工作,需要幾成勝算才願嘗試?平均來說,受訪者都需要6成以上才有信心出手。

這個數字比許多成功企業家,即使不到一半勝算也要先動作的信念,高出很多。

「每個案子要有100%把握是不可能的事,」神腦國際網通消費事業群營運總經理邱致忠歸納商場的實戰經驗說。他在通路業,每天都要看市場價格、供需決定攻守,機會稍縱即逝。但這也是他帶領新鮮人最大的痛苦:「他們決策不夠大膽,永遠是不做不錯,不下(決定)不錯。」

不過,所謂膽識,並不是一馬當先而已,那無異於莽撞、無知、匹夫之勇。膽識是做過縝密思考後,在當下做出最正確的判斷。

《領導引擎》(The Leadership Engine)一書對膽識的詮釋是:「膽識是一種做重大決定的能力,以及為更好的未來犧牲今日安穩的意願。」

其中還包括「探求真相、發現事實,並據此做出決定的強大驅策力」,以及「根據現實採取行動,嚴格要求的勇氣。」

關於膽識的內涵,《Cheers》雜誌將它區分為「膽量」、「冒險」、「判斷」、「知識」、「執行」5個面向,構成「膽識方程式」,請受訪者自評。

這5項指標上,「判斷」與「執行」,受訪者自評的分數最高,「冒險」的分數最低。其中5年級可能因為年齡與閱歷,在知識與執行上的自信,又明顯強過7年級。

膽識方程式:冒險最難

分數透露出的訊息,呼應在踏出第一步的動力上,新世代自覺不足。

什麼因素決定當下是挺身一搏,還是退縮?洪蘭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,這是大腦前腦控制的反應,除了外顯的、理性的因素,還有一種內隱的、只是隱約知道可做不可做的感受。而後者往往是最後關鍵。

一般人覺得自己知識與執行力都夠,只是冒險性不夠強。但是洪蘭指出,對環境有多少了解,掌握多少資訊,會決定感覺危險或安全。以為是性格軟弱的人,「其實是知識不夠,使他不敢做決策,」洪蘭說。

膽識可以培養嗎?答案是肯定的。

如果問為什麼沒有膽識?高達7成的受訪者認為,是「環境中缺乏磨練的機會」,值得注意的是,認為是「天生個性使然」的,也有6成。

實現夢想最需要膽識

只有25%的受訪者,認為在工作中經常需要用到膽識。21%的人表示「很少」有表現膽識的機會。

因為扮演角色的不同,5、6、7年級出現差異。對初進職場的7年級生來說,「出門開發客戶」所需要的膽識遠超過5年級與6年級。「換工作」則對他們容易許多。

至於人生中最需要膽識的事,則是「放棄目前成就,實現想做卻一直沒做的夢想」。

不過,在很多膽識故事主角的身上,並不是先有膽識,才有磨鍊的機會,而是主動地逼迫自己創造情境。

6年級的蔡朝明,今年將成為第一批駕駛台灣地表最快交通工具──高鐵列車的駕駛員。高中畢業後,他沒去參加大學聯考,反而先去當兵,然後在一句日文都不會的情況下,一個人跑去日本闖蕩。

孤身在異地生活,蔡朝明到酒吧打工、在下著大雪的東京清晨送報紙、在餐廳一邊洗碗,一邊背單字,學日文。後來他考上日本立正大學地理系,又繼續攻讀琦玉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。

「我本來是體弱多病,窩在家裡的孩子,」蔡朝明說。但是走過這一場歷練,蔡朝明覺得比起周圍的朋友,現在他眼界更開闊。

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學生葉書佑,也是自己決定要做外派人員教育訓練的論文題目後,隻身到台幹最多、卻從沒去過的上海住了1個月。

她在那裡到處找人幫忙,不斷重複跟陌生人自我介紹的動作,終於發出100多份問卷。可是她最高興的是額外的收穫:包括發現自己敢硬著頭皮跟影印店老闆殺價,還有對著上海人大喊:「排隊啦!」

要建立膽識,首先要懂得賦予失敗價值,因為既然要創新,就不可避免會暴露在失敗的風險下,「成王敗寇」的單一標準應該修正。「社會要給冒著合理風險而失敗的人肯定,給他們東山再起的機會,」東吳大學校長劉兆玄說。可喜的是,這次調查中,高達8成受訪者都認為失敗不是可恥的事,為建立膽識提供了基礎。

你是「有膽有識」的少年英雄,還是「沒膽沒識」的「俗仔一族」?不妨將《Cheers》雜誌首次針對膽識進行的調查,以及更多膽識人物故事,作為重新省視、自我鍛鍊的開始。

誰最有膽識?

最有膽識的企業家: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

不分年級,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以壓倒性多數,當選調查中最有膽識的企業家。

最近因為妻子過世而更顯低調的郭台銘,不管在愛情與事業上,都有他展現膽識的一面。只有中國海專畢業的郭台銘,憑毅力與執著,從做連接器的一介黑手,打造出營收突破5千億的企業王國。

最有膽識的政治人物:總統陳水扁、台北市長馬英九並列

政壇上,台北市長馬英九與總統陳水扁,成為年輕人心目中最有膽識的政治人物。兩者相差0.4%,在誤差範圍內,因此同列第1。

因為爭取黨主席而與立法院長王金平短兵相接的馬英九,表現出與他過去溫文儒雅形象少見的強勢,反差較大。總統陳水扁從政以來一直險中求勝,享有膽識形象,並不令人意外。

有趣的是,副總統呂秀蓮排名第3,超越不少其他男性政治人物,顯示呂秀蓮有話直說的行事作風,在年輕人心中也是一種膽識的象徵。

最有膽識的亞洲年輕人:中國大陸

以地區來看,台灣年輕人心中最有膽識的,是對岸的大陸年輕人,以4個百分點超越台灣。除此以外,台灣年輕人自認比日本、韓國年輕人都有膽識。

大陸年輕人敢衝、目的導向、拼命向上爬的特質,是台灣年輕人對他們的具體印象。但要面對比自己更有膽識、將在職場上直接競爭的對岸同儕,台灣年輕人勢必要急起直追。

(調查執行: 天下雜誌網路部廖凱弘、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許癸鎣 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mily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